★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规划计划
信息内容  

 

汕头市潮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之二

 

2015-07-21 18:14:55   潮阳区政府信息中心    【字体:

 

 


一、规划背景
(一)“十一五”时期取得的主要成就
“十一五”时期,是潮阳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机会同时又充满挑战的时期。潮阳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粤东地区“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的决策部署和市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上下一心,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成功克服各种自然灾害不利影响,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和各种挑战,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成为我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上水平的过程,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完成情况良好,为“十二五”时期的进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1、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我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见事早、行动快,积极实施了中央、省、市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政策措施,促进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 195.36亿元,比2005年年均增长14.6%,剔除华能海门电厂,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7.03亿元,年均增长13.4%,“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年均增长10%的发展目标超预期完成。人均生产总值12000元,年均增长15%,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7亿元,年均增长25.72%,比“十一五”规划目标11%高出14.73个百分点,比GDP年均增幅高11.13个百分点,提前3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得益率从2005年的3.06%提高至2010年的4.45%,表明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同步提升。工业总产值462.87亿元,年均增长18.5%,剔除华能海门电厂,工业总产值414.44亿元,年均增长16.2%,比“十一五”规划目标13%高出3.2个百分点。农业总产值27.35亿元,年均增长1.44%,比“十一五”规划目标3%低1.56个百分点。外贸出口总额5.68亿美元,年均增长14.37%,比“十一五”规划目标13%高出1.37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41亿元,年均增长18.54%,比“十一五”规划目标14%高出4.54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84.64亿元,年均增长30.8%,剔除华能海门电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58.72亿元,年均增长21.6%,比“十一五”规划目标14%提高了7.6个百分点。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决定》,制订《潮阳区关于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促进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日趋合理,三大产业增加值的比例由2005年的12.06:53.18:34.76调整为2010年的8.22:60.97:30.81。
——现代效益农业初具规模。全区已形成粮食、蔬菜、禽畜、水果、水产等五大支柱效益农业产业,拥有关埠、西胪2个万亩优质水稻生产基地,11家农业龙头企业、16个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14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4个省级标准化示范基地,三捻橄榄、乌酥杨梅、玻璃油甘、珍珠鲍鱼、膏蟹等特色农渔产品远近闻名。三捻橄榄、乌酥杨梅是我市仅有的两个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铜盂智业生猪养殖基地、海门南弘鲍鱼养殖基地、关埠绿生果园潮汕蕉柑基地被认定省健康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列入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扶持范围,改造中低产田面积3.5万亩,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
——工业规模经济不断壮大。2010年,全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18.28亿元,年均增长20.69%;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71家,累计达474家,2010年规模以上工业产值378.15亿元,年均增长19.8%,占全区工业总产值81.7%,比2005年提高了9.4个百分点。民营工业在工业经济中占主导地位,民营经济完成工业产值324亿元,占全区工业总产值70%。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五年来共投资30多亿元,引进CDR、DVDR光盘生产线、电脑刺绣机、经编机、提花机等国外先进设备3500多台(套);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8家;新增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家,累计20家;新增省著名商标31件,累计35件。纺织服装、音像塑料、纸品文具、五金机电、建筑安装等五大支柱产业加快聚集发展。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10年全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54.54亿元,年均增长10%,实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以旧换新”等扩大内需政策,城乡消费持续畅旺,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物流、电子商务、金融、研发设计、旅游度假、文化、教育、医疗等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蓬勃发展。2010年,港口货物吞吐量30.09万吨,货物周转量6.27万吨公里,旅客周转量5.88亿人公里,移动业务收入4.33亿元,邮政业务收入5378万元,均比“十一五”期末有不同程度增长。教育、文化、医疗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3、外向型经济稳步发展。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影响,加快外经贸发展战略转型,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2010年,全区出口总额5.68亿美元,年均增长14.37%,其中一般贸易出口3.68亿美元,加工贸易出口2亿美元,年均分别增长21.5%和6.6%。光盘产品、音像制品、纺织服装、文具用品等四大产品出口占全区出口总额78%。组团参加潮商大会、粤东侨博会暨经贸洽谈会、粤台经济技术贸易交流会、山洽会和闽粤赣十三市党政领导第十四次联席会议暨2009年汕头招商引资经贸活动,招商引资工作和区域交流合作取得新进展。
4、城乡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2010年,全区建成区面积124.6平方公里,比2005年扩大了14.07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建成面积15.25平方公里,比2005年扩大了3.5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到60%。五星级酒店裕通大酒店正在抓紧施工;府前名苑、东凤华庭、茵悦豪苑、裕通花园、中信华庭、东山富乐锦庭、明华花园二期、新河湾花园等一批房地产项目规划建设。2010年,商品房竣工面积6.92万平方米,年均增长17.8%。
——交通网络进一步改善。2010年,全区公路总里程      1026公里,公路密度达到152.07公里/百平方公里。潮阳港一类口岸通过国家验收,延续对外开放资格,国道324线红旗岭至梅花路段大修工程、省道234线后溪至金灶路段改造工程、省道237线和平至贵屿路段改造工程全线竣工通车,实现区到镇通等级公路,镇到行政村基本实现路面水泥化的目标。厦深铁路潮阳路段完成征地拆迁任务,全面启动施工,汕揭高速、揭惠高速、潮惠高速潮阳路段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加大公交投入,开通营运公交线路累计6条,中心城区拥有公交车28辆。
——市容市貌明显改观。启动城区“一水二山三园四路”工程建设,整治、建设护城河及景观工程、新过境路灯及绿化工程、新华东路照明工程和文光公园、凤肚公园等市政设施,城区形象有效改观,品位逐步提高。开通“12319”城管服务热线,加大城区管理执法监督力度,城区管理长效机制逐步健全。全面开展城区环境综合整治,重点整治集贸市场周边环境,拆除违法违章搭建物。开展道路运输市场秩序专项整治、摩托车治理和出租车市场整治初见成效。
5、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区新华东路、东山大道、中华路和原国道过境路段建设工程获得审批,已进入工程设计程序;海门国家中心渔港建设基本完成,华能海门煤炭中转基地项目获得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华能海门电厂1、2号机组和500千伏输出工程顺利投产运营;华电发电有限公司2×600MW燃煤发电机组工程前期工作加紧推进;一批220千伏、110千伏等电网建设配套完善,农网改造步伐加快,供电能力得到提高。潮阳引韩供水工程加压泵站进入设备安装阶段,管网建设等进入招投标程序;列入省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的棉北海堤、金关围、城市防洪、练江堤等4个项目加快建设,其中棉北海堤加固工程、城市防洪工程已竣工,其他2个项目将按计划建成;一批山塘水库、电排涵闸等水利设施得到除险加固;潮阳区污水处理厂已竣工交付使用、运营正常;谷饶镇污水处理厂即将动工建设,贵屿镇污水处理厂、汕头南区污水处理厂海门分厂和城区垃圾填埋场等项目前期工作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村镇规划发展顺利,沼气建设步伐加快。
6、绿色潮阳建设初见成效。切实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结合“三旧”改造全面推进宜居城乡创建工作,全区环境质量有所好转。五年累计淘汰关闭小造纸企业16家,小印染企业37家,小电镀企业5家,简易酸洗、焚烧加工场160多处。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等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如期完成。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60%和98%。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15平方米,森林覆盖率33.7%。
7、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按照执政为民的理念,加快推进民生民安体系建设,营造安居乐业、诚信守法、平安和谐的发展环境。2010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32元,年均增长7%;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2491元,年均增长12.06%;恩格尔系数从2005年60.9%降低到2010年50%左右;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19平方米和22平方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9%以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22.74%和87.8%;全区共有33158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救助,解决了农村15.86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社区建设扎实推进,和平镇新和社区被命名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8、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效,全区已建立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2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个,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3个,市级技术创新专业镇3个,省级健康农业科技示范基地4个,省级星火技术产业带建设示范单位1个,省级城镇化技术集成应用试点镇1个(汕头市首个)。五年共组织实施国家、省、市各类科技计划137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2项,省级科技(专项)计划22项,市级科技计划113项,获汕头市科学技术奖4项,汕头市专利优秀奖1项。五年专利申请量1163项,专利授权量571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10项。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全区共投入校舍建设资金5.05亿元,新、改、扩建校舍37.36万平方米,解决学位4.78万个,潮阳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一期)已竣工交付使用。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施,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8%。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60%。高考成绩显著,五年来上线人数2万人,上线率84%。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抓到实处。围绕2010年提前进入省二类地区行列的目标要求,狠抓生育节育政策落实,全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各项管理和服务工作朝着依法、健康、有序的方向迈进。2010年末总人口165.94万人,人口出生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10.84‰和6.22‰,均在市下达的控制指标内。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加强,农村基层文化网络逐步完善,中心城区已建成文化设施23处,各镇、街道现有村居文化室54个,图书室56个,农家书屋127个,有5个镇、街道文化站达标。潮阳英歌舞、剪纸、笛套音乐列入省级和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并组织专家学者编印出版50万字的《潮阳民间艺术“三瑰宝”丛书》。筹资修缮中国进步电影杰出代表人物蔡楚生的故居、贵屿“街路棚”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公共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大峰医院获得全市首家区级高等医学院校教学医院和南方医科大学教学医院资格。文光、城南、棉北、金浦四所卫生院按标准完成规范化建设,已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所有村居,参合率达到98%以上。科普、体育、广播电视、民政、旅游等各项事业都有明显进步。消防、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国土管理、产品质量、食品安全、打假等各项管理工作得到加强。
9、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建立政府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实现行政审批事项全面提速,完善政务公开、村务公开的财政及行政在线监督机制,着力加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坚持重大问题集体研究,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实行听证制度和公示制度。推行“民声热线”,妥善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经济领域改革取得新进展,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金融市场改革创新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铺开。社会领域改革有新探索,文化体制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十一五”规划实施中,潮阳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缓慢,第三产业发展相对落后。产业层次总体较低,导致传统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外向带动模式面临严竣挑战,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导致各方利益协调难度加大。结构不够合理,竞争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低,工业增加值率和劳动生产率不高。特别是以外贸出口为主的加工贸易企业,多为国外订单生产,经营模式单一,缺乏自主品牌、自主技术以及自身的营销网络。高新技术企业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第三产业滞后,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比2005年下降4个百分点。二是经济总量小,区域发展不平衡。2009年人均生产总值全省40748元,全市20382元,我区只有10086元;榕江片区4镇人均工业产值473元,人均工商税收收入31.68元,分别占全区平均水平的2.14%和25.4%。三是资源环境约束凸显,节能减排任务艰巨。用地矛盾仍未有效缓解,环境质量状况不容乐观,淘汰落后产能任务重,全区生活污水处理率低,部分地区工业废水、废气、废物仍然困扰着群众的健康生活。四是人口增长压力增加,民生问题依然突出。到2010年全区户籍人口达到165.94万人,五年新增人口达到9.44万人,人口总量高峰叠加,控制人口的压力明显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相对较缓,五年年均增速低于人均GDP增速8个百分点。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方面的压力较大。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社会治安问题依然比较严峻。五是财政实力不强,收支矛盾突出。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及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偏低,可支配财力有限,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民生支出压力大。六是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不够理想,办事难、办事效率不高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治。

 

 

 

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发展目标完成情况
指     标 “十一五”       规划目标 2010年     实绩 五年年均      增长(%) “十一五”       指标完成情况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年均增长10%   195.36 14.6 超计划4.6%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不包括华能) 年均增长10% 177.03 13.4 超计划3.4%
人均生产总值(元) 比2000年实现翻一番 12000 15 完成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年均增长11% 8.7 25.72 超计划14.73%
一般预算收入得益率% 提高  4.45 7.8 完成
工业总产值(亿元) 年均增长13% 462.87 18.5 超计划5.5%
工业总产值(亿元)                 (不包括华能) 年均增长13% 414.44 16.2 超计划3.2%
其中:规模上工业产值(亿元)   378.15 19.8  
规模以上工业产值(亿元)                             (不包括华能)   329.7 16.94  
农业总产值(亿元) 年均增长3% 27.35 1.44 未完成
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 年均增长13% 5.68 14.37 超计划1.3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年均增长14% 147.41 18.54 超计划4.5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年均增长14% 84.64 30.8 超计划16.8%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不包括华能) 年均增长14%  58.72 21.6 超计划7.6%
单位GDP能耗下降(%) 15 15 下降3.2 完成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吨)  COD减排2127    完成
初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98%以上  98   完成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70%以上  60   未完成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4038 4432 7 超计划2%
年末总人口(万人)   165.94 1.18  
注: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年增长率按可比价测算。
 (三)发展形势和环境
“十二五”时期,世界经济将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国内的发展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区域间在进一步加强合作的同时,竞争更加剧烈。我区将进入以经济升级转型为前提的发展加速期,既面临许多发展机遇,也面临不少挑战。
1、发展的机遇
一是总体上有利的国内外形势为潮阳加快发展创造了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从国内外发展环境看,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全球经济复苏能力日益增强,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金融危机加快了世界经济格局变化和产业的转型升级,国际产业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趋势没有改变,我区进一步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将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我国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经济发展基本面没有改变,政治社会稳定,国际地位稳步提升,为我区进一步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内环境;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等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的累积效应逐步显现,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提速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我区经济发展仍将处在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是区域合作为潮阳进一步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国家部署启动新一轮沿海发展战略,大力推动实施珠三角规划纲要和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不断深化与东盟经济合作,广东省全力推进全国海洋经济综合开发试点省的建设,有利于我区发挥区位、人缘优势,在粤港澳和闽台经济区域合作中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是改革开放发展成果为潮阳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实的后盾。从潮阳自身发展形势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建设,为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特别是近年来潮阳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克服困难,抢抓机遇,加快发展,形成了凝心聚力、政通人和、干事创业的良好局面,出现了经济升温、工作升温、投资升温的良好态势,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强,经济开放度较高,正处于新一轮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历史起点上。省委、省政府作出促进粤东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动员,吹响了粤东地区加快发展的进军号角,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市委、市政府提出擦亮特区牌子,建设幸福汕头的蓝图即将付诸实施,这些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和发展机遇。
2、面临的挑战
一是外向型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尚未完全消除,世界经济可能进入一个以经济增速减慢和结构调整加快为特征的转折时期。全球经济、贸易、投资等复苏进程缓慢,各国对市场和资源的争夺不断加剧,全球就业形势依然严峻,贸易摩擦增加,国际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将增加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我区外需增长缓慢,出口商品结构不够合理,出口产品层次较低,利用外资质量不高等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将加大我区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难度。
二是传统增长模式与要素资源的矛盾将日益突出。潮阳自身经济资源、环境和要素约束相当突出,传统的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产出、低效益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十二五”期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更加注重低碳、低能耗的发展方式,这为可持续发展施加了更加强大的环境约束和节能减排压力。
三是区域间竞争日益激烈。随着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东北振兴等一系列国家区域战略的实施,内地各省后发优势开始显现;珠三角城市群迅速发展,周边地区发展势头迅猛,形成百舸争流、万马奔腾的竞争态势,我区经济发展原有的一些优势逐步弱化。“十二五”期间,汕头把潮阳列为重点发展区域,规划建设次中心城市,若不明确发展定位,乘势而上,与先进地区的发展差距将越拉越大。
四是社会转型面临诸多压力。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区域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部分转产农民,困难企业下岗人员仍然游离在社保之外,教育、医疗卫生资源分布不够合理,优质教育资源缺少,多层次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不足等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社会结构变动加剧,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化,统筹协调各方利益关系难度加大,社会矛盾更加凸显;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诸多体制性障碍,特别是行政管理体制、社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任务十分繁重,利益格局调整难度加大,改革攻坚更具复杂性和艰巨性。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没有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赶超先进地区就难以实现,各类社会矛盾也难以根本解决。因此,“十二五”时期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以建设幸福潮阳为目标,以“三大经济带”建设为重点,大力建设“三区一城”(即:海门临港经济区、谷饶高铁物流经济区、贵屿折解循环经济区,建设练江新城),着力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优化生态环境,把潮阳建设成为绿色、和谐、幸福的新潮阳,把潮阳建成汕头、粤东重要能源基地、工业基地和物流基地,把潮阳建成东南沿海重要港口城市和汕头次中心城市。
(二)发展目标
在“十一五”时期发展的基础上,力争经过五年的奋斗,到2015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63.54亿元以上,五年年均增长20%左右;剔除华能海门电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10.58亿元,年均增长20%,人均生产总值达28266元,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未来五年要把解决消费、出口、投资三大需求失衡问题,作为需求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努力促进经济增长转入内需主导、消费驱动轨道,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对经济增长的协调拉动,努力促进潮阳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加快,把我区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功能完善、人民富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科教进步、法制健全的新潮阳,在汕头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幸福潮阳建设卓有成效。
——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到2015年,工业总产值1391.78亿元,年均增长21%,剔除华能海门电厂,工业总产值1246.16亿元,年均增长21%;农业总产值37.66亿元,年均增长3.5%;一般预算收入31.08亿元,年均增长29%,一般预算收入得益率5.5%以上,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达到90%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7.32亿元,年均增长30%,外贸出口总额14.13亿美元,年均增长2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69.32亿元,年均增长34%,剔除华能海门电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35.32亿元,年均增长32%。以潮阳港国家一类口岸的港口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大工业、大交通、大流通、大服务协调发展,形成以能源产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传统优势产业为主体,园区经济为支撑,高度集群、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新型工业体系;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建成富有潮阳特色的现代效益农业基地;现代物流、商务会展、信息咨询、文化创意和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形成门类齐全、功能完善的综合服务业体系,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
——城镇集聚辐射功能全面增强。到2015年,城镇建成区面积达160平方公里,其中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达20.4    平方公里,城镇化水平达68%。形成以城区为中心,练江、棉北两新城为重点,三大经济带为纽带,和平、谷饶、关埠中心镇为骨干的潮阳城市新格局。形成以中心城区为枢纽,港口、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和地方公路协调配套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到“十二五”期末,港口货物吞吐量253.7万吨,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200公里。能源、通信、水利、市政、防灾减灾系统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
——科技发展水平全面提高。2015年末,全区各类人才总量达10万人,专业技术人员占人才总量达到30%;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比重达2%以上;自主研究开发产品比例达45%以上;每百万人口专利授权量超过全市平均水平;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高标准普及从小学到高中阶段12年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5%以上。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比较完善的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的现代教育体系。
——资源环境与生态质量全面改善。2015年,耕地保有量控制在1.89万公顷,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9.08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35%以上。节能减排全面达标,节约型社会建设加快推进,单位GDP能源消耗和单位GDP用水量按市下达的控制目标完成,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按市下达的控制指标完成,城镇生活垃圾处理基本实现无害化和资源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不低于90%,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处置率均达10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80%以上,环境质量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以护城河、榕江、练江、潮水溪、谷饶溪“一河二江二溪”为重点的水系综合治理基本完成,以东山、西山、东山公园、文光公园、体育中心“两山三园”建设为重点的城区园林绿化全面实施,建成绿色新潮阳。
——法治化与社会和谐全面发展。全面实施依法行政、政府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法制化稳步推进,形成公开透明、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实现社会与公共事业领域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管办分开。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学习创新蔚然成风,公民科学素质不断提升,“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精神得到弘扬,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公共文化服务完善,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更加健全,形成文明法治、稳定和谐、宽容诚信的社会环境。
——幸福潮阳建设全面推进。以初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加快推进幸福潮阳建设。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28元,年均增长20%;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3‰以内;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6岁;居民恩格尔系数下降到43%以下,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80%和9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民生事业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达到80%,每万人执业(助理)医师达到11.8人,全区注册护士达到1500人。每万人口拥有公交车辆数1.89标台,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下降到0.09%,建立起覆盖城乡、比较完善的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救助制度和公共交通、公共医疗卫生、公共安全、全民健身体系,营造最宜居住创业的社会生态环境,使人民群众共享义务教育、公共服务等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成果。
专栏2   汕头市潮阳区“十二五”规划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指      标 2010年      实绩 2015年        目  标 年   均      增  长%
城  市  综  合  实  力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195.36 563.54 20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不包括华能) 177.03 510.58 20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2000 28266 18.7
 工业总产值(亿元) 462.87 1391.78 21
 工业总产值(亿元)(不包括华能) 414.44 1246.16 21
 服务业增加值比重(%) 30.81 40  
 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63 68 
 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8.7 31.08 29
 一般预算收入得益率(%) 4.45 5.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84.64 369.32 3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不包括华能) 58.72 235.32 3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47.41 547.32 30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3.1 ≤3  
 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 5.68 14.13 20
城  市  集  聚  功  能 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平方公里) 15.25 20.4  预期性
 城镇化率(%) 60 68 预期性
 港口货物吞吐量(万吨)(不包括华能) 30.09 257.3 预期性
 公路通车里程(公里) 1026 1200 预期性
幸  福  潮  阳  建  设 人口自然增长率(‰) 6.22 ≤7.3 约束性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 75 76 预期性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4432 11028 20
 城镇登记失业率(%) 2.9 ≤3.3 约束性 
 职工养老保险参保率(%) 22.74 ≥80 预期性
 职工医疗保险参保率(%) 87.8 ≥95 预期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 98 99 预期性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50 42 约束性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50 43 约束性 
 每万人口拥有医生数(人) 8.425 11.8 预期性 
 每万人口拥有公交车辆数(标台) 0.7 1.89 预期性 
 民生事业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的比重(%)  ≥80 预期性 
 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  0.09 约束性
科  教  发  展  水  平 R&D经费占GDP比重(%)  ≥2 预期性 
 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  20 预期性  
 每百万人口专利授权量(件)  1100 预期性  
 专业技术人员占人才总量比重(%)  30 预期性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 60 85以上 预期性
资  源  环  境  建  设 单位GDP能源消耗下降(%) 3.38 按市下达指标完成 约束性 
 单位GDP用水量下降(%)  按市下达指标完成 约束性 
 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减少(%)  按市下达指标完成 约束性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  按市下达指标完成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吨)  按市下达指标完成 约束性 
 二氧化硫排放量(吨)  按市下达指标完成 约束性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1.89 1.89 预期性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处理率(%)  ≥85 预期性
 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  ≥80 预期性
 森林覆盖率(%) 33.7 35 预期性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7.15 9.08 预期性
注: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按现行价计算,增速按可比价计算,物价指数取103。
三、推进潮阳新型城市化建设
按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和主体功能区定位的要求,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以城区为中心,以练江北岸、榕江南岸为重点,加快构筑“三大经济带”(即沿海城市经济带、练江工业经济带、榕江生态经济带),推进城乡区域经济一体化,形成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地区优势充分发挥的协调发展新格局,加速城镇化向城市化发展进程。
(一)构建区域科学发展新格局
重点拓展区域。包括中心城区的文光、城南、棉北街道以及金浦街道和海门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增强综合服务功能,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设临港工业、能源工业、装备制造业基地,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规划建设练江新城、棉北新城、三屿围新城,打造依山滨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联系紧密的多组团式城市群体格局。注重改善环境质量,完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社会保障体系,创建生态城市,逐步发展成为支撑全区经济发展和人口集聚的重要载体。
优化提升区域。包括和平、谷饶、铜盂、贵屿4个镇,是土地开发密度相对较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逐步减弱的区域。在加快工业经济带建设的同时,注重转变发展方式,在世情、国情和社情大发展、大调整、大变革中走“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坚持统筹兼顾”的道路,努力提高产业发展层次;注重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严格限制发展低水平、占地多、消耗高、有污染的加工业;注重科学规划人口、经济与自然的空间比例,合理划定区域内的经济中心、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网络和绿色空间。
重点保护区域。包括河溪、西胪、关埠、金灶4个镇,从兼顾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环境出发,适当提高环境保护门坎,控制建设用地和工业发展规模,保持有序、理性的开发建设。注重保护耕地存量,适当开发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高起点建设工业产业园区。
(二)构建“一城二轴三带”城市发展格局
完善城镇总体规划,建立健全城乡协调发展机制,推进区域性交通、能源、环保基础设施的有序规划建设。按照“中心带动、区域协调”的要求,构建“一城二轴三带”的城市格局。到2015年,基本形成以城区为中心,省道237线、234线为轴线,三大经济带为纽带,和平、谷饶、关埠中心镇为骨干,布局合理、发展协调的城市新格局。
发挥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中心城区包括练江、棉北两新城和金浦街道、海门镇的规划建设力度,精心构筑环海门湾滨海城市核心带。全面完成“一水二山三园四路”(护城河、东山、西山、东山公园、文光公园、体育中心、新华路、中华路、东山大道、老过境路)等市政建设工程,加快中信华庭、裕通花园、明华花园二期、城区南中路西片区、五响居委永安园住宅区西片区等一批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支持裕通酒店、东方明珠2家酒店按五星级饭店标准建设,努力提升潮阳城市形象和品位,强化综合服务功能,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充分利用三屿围区位优势,高起点规划建设三屿围新城,打造潮阳东北部新的多功能核心区,建成生态、低碳、宜居的新城,集居住、文化博览、金融商贸和游憩休闲于一体的城市综合功能区,纳入汕头湾“一湾两岸”城市核心圈。
形成两大城市发展轴。依托省道237线,构建以和平、铜盂、谷饶、贵屿为主要节点,加快完成供水、排污、垃圾处理等生活设施、环境设施建设和路网、电网改造,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和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产业经济集约发展,成为区域发展的增长极,带动周边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依托省道234线,构建以河溪、西胪、关埠、金灶为主要节点,完善村镇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打造都市型生态经济走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最终成为潮阳未来经济集聚成长、快速提升的主轴线。
加快三大经济带建设。沿海城市经济带:以建设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海门片区为重点,以城南工业片区为发展腹地,加快环市东路建设、新华东路改造和324国道市区路段改造,形成贯通中小城区的空间发展格局。充分利用区位优势、港口优势、海洋资源优势,重点建设能源基地、临港工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现代制造业基地、海产品加工贸易基地,打造规模化、集约化、带动力强的产业发展载体。练江工业经济带:充分发挥民营经济活跃、工业基础扎实、主导产业突出等有利条件,抓住国家鼓励发展循环经济的有利时机,着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优化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商贸物流业,强化区域的集聚辐射功能。榕江生态经济带:立足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发展观光农业、环保产业、都市生态旅游、花卉基地等,在确保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高起点规划建设工业产业园区,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四、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化;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提升计划,推动支柱产业高端化;实施现代农业和海洋综合开发计划,推动基础产业新型化。建设以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为核心,高新技术产业为引擎,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突破口,优势传统产业、现代农业和海洋产业为亮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潮阳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计划
绿色新兴产业。面向国际金融危机后期世界产业发展的新趋势,适应绿色发展和低碳经济形成的全球市场新需求,积极培育新材料、新光源(LED照明)、绿色电力、环保产业、太阳能光伏等“五大绿色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大力协助华能海门电厂3、4、5、6号机组和汕头华电发电有限公司(丰盛电厂)等大项目建设。以贵屿镇废旧电子电器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基地为载体,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的工艺、技术和设备研究,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设备制造,形成产业规模,建设国家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积极培植科技含量大、附加值高、资源耗用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兴产业,力争形成新的、更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绿色新兴产业体系,成为未来经济的新增长点。
战略性产业。充分发挥港口优势,加快沿海经济带建设,促进临港工业项目的引进培育,大力发展精细化工、电动汽车、船舶修造、高端电子信息、海洋生物医药等“五大战略性产业”,扩展完善产业链,实现工业适度重型化,提升工业集聚辐射功能,力争通过5年努力,使战略性产业成为潮阳经济发展新的支柱。
(二)实施现代服务业提速计划
扩大消费是提高经济内需型增长的根本途径。“十二五”期间,我区服务业发展以“泛港经济、城市服务、文化旅游”为核心,促进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成为主导产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服务、商务会展、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充分利用潮阳中心城区商贸流通业活跃的优势,积极引导大型超市进区入镇经营,推动以综合百货超市、食品超市、购物中心、大型商场、专卖店等为主的零售业迅速发展。同时加强商业网点规划布局,发展社区服务业,鼓励和支持社会资金发展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公共服务业,积极吸引大公司、大财团来潮阳投资发展,逐步形成以总部经济、会展经济、会议经济、楼宇经济为新亮点推动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增强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
泛港经济。充分利用潮阳海港、商港、渔港的优势,打好“泛港经济”牌子,充分发挥国家一类口岸、潮阳对外贸易口岸、粤东唯一对台小额贸易试验口岸的功能,以现代物流业为龙头,以展贸市场、现代会展为主体,重点发展新大华海门港区石化码头及仓储项目、华能海门煤炭中转基地项目、华电发电有限公司煤炭码头、大明液化气码头、水产品贸易市场、潮阳纺织服装交易及展销中心、谷饶纺织服装商贸城、厦深铁路谷饶站场商贸物流基地、贵屿废弃电子电器回收拆解集散地、中信华庭社区大型超市、金浦大型购物商场、关埠港商贸区、文光粤东服装城、城南综合市场等,构建现代物流服务平台。
城市服务。以金融保险、总部经济、文化创意、商务服务、服务外包、教育、医疗卫生等城市型服务为重点,大力发展银行中间业务、保险业务、产权交易市场、信用担保市场、商业地产、教育基地、信息技术培训、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以及法律、咨询、策划、会计、广告、知识产权服务等,推动城市型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
文化旅游。突出以“文化旅游”为主题,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和潮汕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文化产业、餐饮业、酒店业和休闲娱乐业、塑造潮、侨、海特色旅游品牌,使文化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十二五”期间,重点建设莲花峰风景区、大峰风景区、东山风景区、西山风景区、灵山风景区,拓展潮阳“一日游”;加快裕通酒店、东方明珠等星级酒店配套建设;积极发展具有潮汕传统特色、侨乡特色和时代特色的文艺创作、演出市场,创建文化旅游品牌,打造成为旅游景观优美、休闲服务体系完善的、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城市。
(三)实施传统优势产业提升计划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实施改造提升、名牌带动、以质取胜、转型升级战略,深入开展质量强区活动。做强做大纺织服装、音像制品、文具用品、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纺织服装发挥产业链长的优势,一方面鼓励引导上马产业链上游项目,尤其是绵纶、安纶等高档材料生产项目,完善产业链和争创竞争优势,另一面发挥进口先进装备优势,提升纺织物质量和加工技术水平及品牌建设,提高附加值。按照产业链优化选择的思路,推动纺织服装业向低碳、低能耗的方向发展;光盘音像产业对原有技术改造提高与创新及装备换代升级的基础上,同时加快音像塑料包装产业的转型发展,推动音像制品与电子信息的融合,筹划上马新一代BD(蓝光技术)生产线建设,努力把潮阳打造成为国内先进的音像制品生产基地;利用传统机械装备的优势和雄厚的技术力量与信息化结合,创造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啤酒饮料灌装生产线、经编机等装备制造产品,使传统机械装备产业得以升级优化。通过整合原有传统产业,推进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扩张,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促进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实现传统产业品牌化。
发展壮大特色产业集群。做强做大谷饶“中国针织内衣名镇”、和平“粤东音像城”、铜盂“文具专业镇”等区域性品牌,推进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相结合,打造一批具有知识品牌的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带动作用,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提高优势出口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提高自主品牌出口产品比重。逐步提高产业准入门槛,促进资源型低端产业逐步退出,淘汰落后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
发展壮大园区经济。以优势产业为基础,以产业结构优化、功能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体系上水平为导向与城镇空间布局调整相衔接,加大土地资源整合和重大项目招商力度,全面推行工业投资项目进园区,加快产业资本向工业经济带和各级各类园区集聚,形成专业化、多类型产业集群,增强园区集聚资本功能和产业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建设省产业转移示范园区海门片区、贵屿镇循环经济园区、金浦工业园区、西胪六景片区工业园、金灶工业园区、谷饶上二印染工业基地。形成以省示范性产业转移园为重点,区属园区为支撑,特色工业园区为基础、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集群化发展,高效集聚的园区经济新格局。
(四)实施现代农业和海洋综合开发计划
现代效益农业。以提高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加快金灶小北山果林生态观光农业区、西胪西凤生态农业园区、金浦粮菜轮作农业区、河溪、西胪水产养殖区等优势农业区建设,推动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稳定粮食面积,改造、建设标准农田,实施关埠、西胪优质稻示范工程,确保现有粮食生产能力稳定,粮食安全保障能力不降低。到2015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8万亩左右,总产量保持在18万吨左右;蔬菜播种面积13万亩以上,总产量12万吨;水果种植面积9万亩,总产量8.2万吨以上。加强水果、蔬菜、水产、禽畜等鲜活农产品基地建设,突破农产品保鲜加工和流通瓶颈,建设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改造水利灌溉设施,加强畜禽良种繁育、生猪生产规模、动植物防疫、检疫等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立健全“从田头到餐桌”的农产品及食品良好生产规范、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及产品可追溯制度。
海洋综合产业。充分发挥我区海洋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快海门国家中心渔港配套建设,大力发展高附加值海洋渔业、临海工业、港口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积极培育海洋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海洋生物制药业、海洋化工业及海洋生物业,建设区域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区。
(五)加快“三大”功能区建设
大力建设海门临港经济区。要围绕汕头市现代化港口城市发展战略,积极融入工业经济带的大开发大建设,乘势而上,发挥沿海港口优势,加快临港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推进华能海门电厂3、4、5、6号机组等一批重点项目的立项建设和前期工作,加快海门煤炭中转基地建设,打造重要能源基地。要凭借海门良好的发展氛围和前景,加强规划,抓紧招引一批有效拉动发展的项目落户,重点培育发展新材料、新能源、高端新型电子信息、海洋生物、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要进一步完善国家一类口岸潮阳港规划配套建设,引入市场运营机制,服务地方产业企业,加快发展步伐。要下足决心、加大力度解决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遗留问题,理顺关系,盘活资源,做好规划,优化硬件设施,拓展临港经济腹地。要突出招引国际500强企业和大型国企前来落户,发挥后发优势,发展高技术、高税收、低污染项目,壮大全区经济堆头。
大力建设谷饶高铁物流经济区。要重视做足高铁文章,从更高层次、更大视野来考虑、规划、建设厦深高速铁路谷饶站,把谷饶及周边区域打造成现代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要做好站点周边各功能区的规划建设,做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配套标准高、适应未来发展需要。要加强疏站路网规划建设,以谷饶站为中心,高标准建设连接省道237线、234线以及正在规划建设3条高速公路的疏站路网,构建起以谷饶站为中心,谷饶站至省道237线、西胪镇、关埠镇、金灶镇连接线为干线的“一中心四干线”物流交通网络,加快争取建设汕头市区至谷饶站的快速通道,增强谷饶站的集聚和辐射力。与此同时,要发挥“中国针织内衣名镇”品牌的影响力,抓紧建设国际针织内衣商贸城,以物流吸引资金流,构建服务粤东、连接珠三角、对接海西的现代物流服务平台。
大力建设贵屿拆解循环经济区。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引进战略合作者,建设贵屿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园,按国家环保部“圈区管理”要求,实行“保留一批、规范一批、取缔一批”的做法,建设集拆解、科研、物流、环保于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力争在全国率先走出一条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无害化,变废为宝的新路子,成为全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集中处理示范中心,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
五、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
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适度超前、安全可靠的原则,加快交通、能源、水利、环保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提高保障水平,实现基础设施现代化。
(一)建设开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大力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形成网络完善、布局合理、运行高效、以粤东地区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紧密相连的一体化综合交通体系,把潮阳建成东南沿海的重要节点。加快潮阳港国家一类口岸和国家中心渔港配套建设,推进新大华海门港区石化码头项目,华能海门煤炭中转基地及疏港铁路、华电发电有限公司煤炭码头、完善大明液化气码头以及公共码头等项目建设,到2015年,港口货物年吞吐量达到257.3万吨(不包括华能)。完善区内铁路、高速公路和区城快速干线网络,加快推进厦深铁路、汕揭高速公路、揭惠高速公路、潮惠高速公路等项目建设,配套建设一批地方公路,形成功能配套、设施先进、运作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到“十二五”期末,形成依托港口、铁路与高速公路网络衔接配套的综合交通枢纽及国家级、省级公路运输中心。
(二)构建清洁安全可靠的能源保障体系
统筹区域内外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以电力建设为中心,构建开放、多元、清洁、安全、经济的能源保障体系,建设粤东能源基地,重点加快华能海门电厂3、4、5、6号机组和华电发电有限公司2×600MW燃煤发电机组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粤东成品油管道工程以及LNG管网建设,加快推进220千伏海门、铜盂、棉北输变电工程和8座110千伏输变电工程,10千伏及以下输配电网建设和城乡电网改造,加快城市电网管网入地规划建设,美化城市景观。
(三)建设人水和谐的水利工程体系
加快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水利防灾减灾工程体系,优化水资源配置,强化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确保防洪安全、饮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建立现代化水利支撑保障体系。重点加快潮阳引韩供水工程、北港堤防加固整治工程、海门湾桥闸、练江水闸、三屿围海堤达标加固工程以及18.33万人口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水利和水源工程建设,抓紧榕江灌区、北山灌区改造和谷饶、贵屿、铜盂、海门等镇内涝整治工程、谷饶溪“三溪”整治工程、金浦北港渠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全面提升城乡防御“风、暴、潮”灾害综合能力,进一步改善水资源环境。
(四)构建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体系
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率先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点加快潮阳城区生活垃圾处理场、潮阳区垃圾卫生填埋场、潮阳区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海门、谷饶、贵屿、铜盂、和平、关埠镇污水处理厂和贵屿镇、西胪镇、金浦街道垃圾处理设施等一批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练江流域综合整治;加快工业园区环保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危险废物及其他固体废物处理项目建设,加强江河沟涌和空气污染治理,强化工业污染源监管;加强红树林、沿海防护林、山区水源涵养林建设,切实解决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
六、加快打造幸福潮阳
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是加快打造幸福潮阳的关键。完善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纾解民困,全面提高居民收入、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水平,努力使全区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进步。
(一)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
健全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网络,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力度,逐步提高各种对象的保障标准;构建由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等组成的“普惠型”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加快医疗保险制度的融合,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努力实现全民医保。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的覆盖范围,提高保障能力。充分利用市场的手段,通过购买服务等多种方式,提高服务的质量和效益,促使政府腾出财力,集中精力更好地履行保障基本需求的职能。到2015年,初步建成比较完善、保障有力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帮扶救助体系。完善低保、住房、老年人服务等专项救助,进一步完善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的社会救助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加大廉租住房建设力度,增加经济适用住房供应,加快特困农户危房改造,逐步解决城乡各类困难家庭的住房保障问题。“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建设廉租住房233套,公共租赁住房500套。建立健全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发挥价格调节基金在稳定物价和救助困难群众的重要作用。加快发展社会帮扶、社会优抚、临时救助、儿童福利、残疾人救助等社会福利事业,鼓励民间组织、慈善团体参与投入民生事业,形成慈善互助、群众互助新局面。保障外来工人员的合法权利。
抓好农村扶贫和老区建设工作。继续落实“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开发工作,实行定贫困村、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的定点挂钩联系制度,采取“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等综合扶贫措施,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发展环境全面改善,每个被帮扶的贫困村都发展有一个以上的主导特色产业,增强“造血功能”,逐步消除贫困村落后面貌。按照省委汪洋书记“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平等优先”的讲话精神,“十二五”期间,要加强对老区建设的扶持力度,从规划上、项目上、投资上增加投入,促进全区4个镇89个村50万人口的老区人民早日致富奔康。
(二)推进教育均衡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施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实现教育思想先进、教育体系齐全、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设施完善,适应潮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满足人民群众享受优质教育的需要。优化基础教育结构。加强学前教育,合理配置义务教育办学资源,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健全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以农村为重点加快教育服务支撑能力建设,逐步解决常住人口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普及学前到高中阶段教育,努力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推动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高等教育发展上水平。以行业、企业发展优势为依托,大力发展面向农村和产业基地的职业技术教育,以强化产业发展支撑为目标,重点办好潮阳区行政学院(区委党校)、潮阳广播电视大学、潮阳区建筑职业技术学校、潮阳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打造一批符合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普通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教育基地。逐步实现职业教育与当地产业、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的有机链接。进一步整合全区成人教育资源,规范发展各类非普通教育,鼓励发展远程教育和校外教育,以现代城市生活适应能力、就业能力和转岗能力为重点,实施城镇劳动人口科学素质活动,加强在职教育、社区教育、劳务工教育,完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构建专业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成人教育体系。
(三)完善医疗卫生服务
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的医疗卫生发展方针,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着力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努力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等体制机制问题,切实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断提高全区人民健康水平。
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城乡居民。全面实施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儿童、孕产妇和老年人保健,预防接种、传染病报告处理、高血压、糖尿病管理、重性精神病管理等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六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建立健全疾病监测和预警体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完善各项应急预案,提高医疗救援质量。强化重点传染病防治工作,扩大实施免疫规划,有效控制传染病发病率。加强公共卫生监督执法力度,规范卫生行政许可,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
进一步健全医疗服务体系。积极实施构建以区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站为基础的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源兴办医疗机构,落实村卫生站一体化管理。到2015年,区大峰医院力争达到三级医院评审标准,区妇幼保健院力争达到二级医院评审标准。加速推进全科医生培训,开辟中医中药特色专科诊疗服务,充分发挥中医药“治未病”的独特预防保健优势,基本实现“小病不出村、中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的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就近看病的根本需要。认真组织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执行国家、省确定的基本药物和补充药品有关规定,取消药品加成,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推行网上药品阳光采购,减少药品流通环节,合理控制并降低大型诊疗设备检查治疗费用,切实减轻群众经济负担。进一步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建立政府、单位、家庭和个人责任明确,分担合理的多渠道筹资机制。积极探索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总额预付等支付方式。建立新农合保障风险调剂金制度,增强新农合基金有效使用、运行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加大政府医疗救助投入,重点加大对农村五保户、城乡低保对象及特大病者医疗救助力度,积极发展社会慈善医疗救助。
(四)推进民生工程建设
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大力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重点解决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问题,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和用地保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确保保障性安居工程资金到位。落实保障性安居工程税收规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协调,鼓励商业银行加大对符合条件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力度。通过政府新建、收购、改建、配建以及社会捐赠等途径,增加保障性住房供应。
实施公交发展工程。加快发展城乡公共交通网络,加大政府对公共交通的扶持力度,加强公共骨干网络建设,推进中心城区与各镇对接。探索搭建城市发展建设投融资平台,建立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基金,利用社会资金和外资参与发展公交事业,实现公交营运的规模化、集约化。至2015年,中心城区设置枢纽站一个,城东、城西、城南、城北各设置公交汽车始发站一个,和平、谷饶、关埠三个中心镇各设置次枢纽站一个,各线路按需要设置沿线上落牌及港湾站若干个,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网的枢纽和配套、站牌以及停车场等设施建设。同时,规划建设城南长途汽车客运站,进一步加快推进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
建立为民办实事长效机制。针对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民生工程,采取社会公示、公众听证、专家咨询等形式,广泛听取群众意见,搞好民意调查,科学选定实事项目,严格实事办理程序,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立足于能让群众在当年内或短期内直接得到实惠、从中受益,使为民办实事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轨道,确保为民办实事的实效性,提高广大群众的满意度。
(五)推动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逐步提高居民收入所占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着力提高低收入劳动者的工资水平。推进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和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全面建立与经济发展及物价增长联动的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完善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工资增长机制,增加从业人员的工资性收入,逐步提高企事业离退休人员收入水平和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指导线,缩小区域内公职人员收入差距和社会不同阶层收入差距。
保障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通过发展生产、就业培训等方式,提高失地农民、城乡低收入家庭参与生产建设的能力。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途径,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最低生活保障。解决好教育、医疗、住房、就业等民生问题,保证其基本生活和基本权益。保障困难群众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有效发挥和调动困难群众依靠自己力量改善生活的积极性。
实施促进就业政策。扶持发展具有市场前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发展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企业、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完善城乡统筹就业体系,建立健全镇(街道)、村(居)、社区就业服务机构。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就业。推进优秀农民工积分制入户城镇等劳动力转移配套制度,建立健全农村劳动力转移长效机制。重点强化对零就业家庭、残疾人、低保对象、国有、集体企业失业职工等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探索实行个性化援助。建立健全政策扶持、创业服务、创业培训“三位一体”的工作机制,落实好免费培训、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社保补贴等优惠扶持政策,吸引优秀人才精英创业,引导本地劳动力草根创业,吸引农民工返乡创业,鼓励和支持大中专生实训创业,把创业带动就业作为经济新的增长点。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合同制度,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体系和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机制,依法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加强职业病防治。
(六)推进公共文化体育建设
建设和谐文化。积极实施文化强区建设规划,加快建立健全覆盖城乡、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区文化中心(包括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及文化广场、广播电视台)的规划建设。积极筹建潮阳科技馆,实施基层文化设施覆盖工程,重点加快乡镇综合文化站、社区图书室、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力争到2015年,实现行政村村村建有文化活动场所,镇(街道)文化站全面评估达标。加强潮汕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制定实施文物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加强对潮阳英歌舞、剪纸、笛套音乐、贵屿“街路棚”、潮剧、潮绣、通花、石雕、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及民间工艺的保护开发。积极开展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完善历史文化资源的登记保护,重点保护古建筑、古村落、古墓、古代遗迹、革命历史遗迹和潮汕传统民居建筑风貌。提升公民科学和文明素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潮汕特色文化,培育创业、创新、诚信和科学精神,打造具有时代特征的新时期潮阳人精神,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以创建省文明城市活动为抓手,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建设。建设学习型社会,形成热爱学习、崇尚知识、相信科学的良好氛围。
建设体育强区。贯彻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推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全面协调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增强体育公共服务能力,加强住宅小区、社区体育娱乐设施配套,初步建立起区、镇(街道)、村(居)三级配套完善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网络。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达到国家标准(人均0.3平方米),力争达到省、市平均水平(人均0.5平方米)。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增强全民体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市场开发,发展体育事业。
(七)保障公共安全
提高公共安全水平。健全消防、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和应急管理机制,全面落实消防、安全生产责任制,完善政府领导责任、部门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体制,加强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建设,强化消防、安全生产监管,严格安全生产执法监察,突出对工矿商贸企业、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民爆物品、交通运输、建筑施工、学校以及人员密集场所等重点行业领域的隐患排查治理,严防较大以上安全事故发生;规划实施潮阳区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专门区域;不断完善消防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管理,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统筹粮食、药品、电力、石油等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物资的储备保障,提高抗御事故灾难能力。到2015年,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交通事故万车死亡率控制在市下达的指标以内。推进公共卫生安全体系建设,突出抓好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工作,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快城乡气象防灾减灾工程和农业自然灾害预防应急体系建设,积极防范和妥善解决因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群体性突发事故。
加强维护社会稳定。着力构建严密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立群防群治的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全区一体化治安视频监控系统,提高全社会预防和控制违法犯罪的能力,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打击严重刑事犯罪和多发性犯罪,增强群众的安全感。继续整治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加强出租屋和外来流动人口服务管理。
七、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提高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持续推进环保和生态建设,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加快节约型社会建设,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一)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
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切实落实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目标。统筹建设占用和补充耕地规模,积极整理开发部分低洼地园地山坡地补充耕地,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严格实行耕地占补平衡。积极探索耕地保护严、建设占地少、用地效率高的科学发展道路,严格实行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和容积率“双控”标准,加强对建设用地规模、土地经济产出强度的监控,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产出效益,到2015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控制在15671.9公顷左右。实行项目供地准入制,限制不符合产业导向的项目用地。发展节地型公共建筑和农民公寓。扎实推进三旧(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庄)改造工作,“十二五”期间规划改造“三旧”用地20680亩。
(二)加强水资源综合利用
加快推进城区节约用水工作,创建节水型城市。加强对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和水质监控,建立饮用水安全预警系统,禁止一切影响饮用水水源水质的活动,建立完善水资源统一管理机制。积极推进分质供水、优水优用和“中水”回用。积极推广海水淡化和雨水综合利用。加强农村饮用水达标建设,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发展节水型产业,实行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到2015年,万元生产总值水耗降低到市下达的控制指标内。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严格实施新建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抓好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加快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加强用电需求侧管理,建立节电管理长效机制。到2015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按市下达指标完成。加快落实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推进贵屿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综合利用基地环保基础设施项目作为省重点项目建设,加大贵屿环境污染整治力度,统一规划建设基地废水、垃圾、危险废物等环保基础设施,提升资源综合回收利用水平。制定循环经济推进规划,尽快建设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工业园区,形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形成健康文明、节约资源的生产和消费模式。
(四)加大污染防治力度
强化环境保护意识,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提高环境管理水平,创新管理水平,创新环境管理机制,严格控制护城河、练江、榕江、潮水溪、谷饶溪等重点河段水环境质量和污染物排放,严格执行市下达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及排污许可证制度,全面整治河道沟渠污染,深化对小印染、小电镀、小造纸、简易酸洗焚烧加工场等行业的专项整治,强化工业废水污染源管理和排污设施建设,把污染减排作为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强化工业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管理,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加强机动车尾气和空气污染治理。开展城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建立农村垃圾收集处理体系,推进农村畜禽水产养殖污染资源化、无害化利用,确保污染源全面稳定达标排放。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按照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加快实施生态功能区规划,划定基本生态控制线,将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湿地、重要生态功能区等敏感区域纳入生态控制线范畴,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在重点保护区域内探索实施生态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让重要的生态系统休养生息。加强自然保护区和生态示范区的建设,大力推进小北山森林公园、东山风景区、西山风景区、莲花峰风景区、西胪西凤生态农业园区、河溪鸟类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加强红树林、沿海防护林、山区水源涵养林建设和保护,推进城市景观林、城区公共绿地、环城绿带、公路绿带建设,形成网络化的区域生态廊道。建成一批省级生态镇、生态村,配合汕头市加快推进国家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工作,构筑具有潮汕特色的生态城镇体系。
八、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
进一步发挥潮阳港口、区位、侨乡优势,以港澳台合作、珠江三角洲地区合作、海峡西岸和粤东地区合作为平台,大力推进对内对外开放,加强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贸关系,积极主动参与国际分工,率先建立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一)主动参与区域合作
区域协调发展,关系到我区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可持续性,乃至发展的后劲。本着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原则,主动融入珠三角区域合作,利用珠江三角洲完善的基础设施网络和产业梯度转移机遇,重点加强与珠三角地区在制造业、加工业、现代物流业等产业的整合与提升,实现珠三角地区人才、资金、市场份额向我区梯度转移,增加资源、要素等方面与珠三角地区合作的互补性。积极参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加强与海峡西岸地区城市、台湾地区的经贸文化交流合作,积极承接台湾产业转移,着力引进台湾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积极创办台湾产业园区,形成台资产业集聚效应。加强与港澳及东盟的经贸合作,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框架协议的商机,加强与海外、港澳和东南亚的交流合作,拓宽引资渠道,加强同海外华侨华人及社团的联络和沟通,利用国际潮团联谊年会、侨博会、潮商大会等平台,建立海外侨商与潮企对接合作机制,大力推动海外潮商回乡投资创业,发展总部经济。加强与粤东地区合作,加强在决策层交流、基础设施建设、产业构建、潮汕文化、区域旅游、市场开拓、环境保护、江河综合治理、社会事业发展等方面的合作,构建大潮汕联盟。
(二)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创新对外贸易发展方式,优化出口商品、市场和贸易结构,扩大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出口,鼓励高新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大力开拓新兴市场。推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鼓励一批有规模、有优势的加工贸易企业从贴牌生产、委托设计向自主品牌转型,增强设计研发能力和品牌营销能力,积极推进企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认证工作。建立健全进出口预警、产业损害预警和应对技术壁垒等工作机制,培育熟悉国际规则的金融、法律、会计等方面专业人才队伍,保护企业权益。支援企业开拓市场,引导企业参加各种展览会和经贸活动,拓宽对外贸易渠道。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新兴产业和临港产业,参与改造传统优势产业,鼓励外资企业在增资扩产过程中注重提高技术档次、延长产业链。严格限制低水平、高污染、高能耗的外资项目进入。积极推动能源、交通、环保、物流、旅游等领域国际合作,积极开展金融、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中外合资合作,积极引导和鼓励海外优秀人才前来创业、投资。实现利用外资从资金为主提升到以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为主,从制造业为主向制造业与服务业并重的转变。
(三)支持企业扩大内销市场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决策部署,积极实施“潮货北上”战略,不断提高“潮货”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和覆盖率。以传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为突破口,树立针织内衣、光盘产品、文具用品等品牌形象,引导企业参加“广东产品全国行”、“文交会”、“中博会”等经贸活动和大型展销会,支持企业积极参与省在国内主要城市建立“广东商贸城”、“广东商品直销中心”等平台,进一步提升潮货在国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协助企业办理增设国内分销业务,建立完善国内市场营销物流体系。
九、深化体制机制创新
以行政管理体制为突破口,深化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民主法制,加快完善具有竞争优势的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消除体制性和机制性障碍,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为科学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一)建设现代服务型政府
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基本定位,遵循精简、统一、效能的改革方向,着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建成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制政府、廉洁政府和效能政府。按照大部门体制改革的要求,探索构建党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重点加强负责全域统筹、社会管理、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的机构,全面推进政企、政事、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做到凡是能够由市场机制调节的事,坚决放给市场;凡是由企业自主决策的事,一律交还企业;凡是能够由社会组织解决的事,积极移交社会组织管理;凡是应由政府承担的职责,要切实履行好。政府要把精力集中到落实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改善发展环境,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上来。增强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能力。积极推进富县强镇和简政强镇改革,规范镇级机构设置,切实扩大镇(街道)行政事务的管理和处置权限。
改进政府服务方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清理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进一步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加强政务公开和网上审批,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完善行政监督制度,积极推进电子监察系统,提高工作效率。实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向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的根本转变。
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要求,整合行政执法资源,建立综合行政执法体系,减少行政执法程序,避免政出多门。建立政府内部相关领域信息共享和联动工作机制。健全行政执法争议协调机制,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和责任追究制。加大综合执法和专项整治力度,突出抓好违法用地、违法建设的查控及市容市貌的整治。扩大市民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上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管理权,建立“公众参与、社会监督”的良性机制。
(二)完善市场经济制度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和投资自主权,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全面推行公益项目“代建制”和项目法人招标制,对重大项目实行项目公示制,建立咨询评估论证制度、专家评议制度和投资责任追究制度。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能效评价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资金管理,加强对政府投资项目的审计监督。强化重大项目稽查,对政府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管。
创新地方金融体制改革。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积极推进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和金融服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建设,解决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培育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绿色信贷”机制,扶持资源节约型项目贷款,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贷款需求,优先满足企业节能减排技术改造的贷款需求,实施优惠利率。限制污染企业贷款额度,实施惩罚性高利率。探索建立涉农贷款贴息制度,优先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规模。创新抵押担保方式,探索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林权、品牌、商标抵押融资服务。积极发展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债券,为企业拓宽投融资渠道提供优质服务。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按照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要求,大力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增加公共服务支出。争取纳入省直管县(区)财政改革范围,建立区、镇(街道)财政基本财力保障制度,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加大税收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支持,落实节能减排的财税优惠政策。推进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收付等各项财政改革。改进和加强财政监督管理,健全财政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加强对财政资金的支出管理。改革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逐步实行综合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的完整性、透明度和约束力。
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快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以加快产权改革和减负为中心,致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借鉴先进地区国有企业治理经验,创新国有资产运营和监管模式,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提高国有资产监管的有效性。完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等相关责任制度,抓紧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健全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评估、考核及奖惩体系,加强对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促进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实施“引大扶小”发展策略,千方百计引进大型外资财团、大型投资财团等战略合作伙伴,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公益项目建设、大型工业项目和现代服务业项目建设。鼓励民营企业实施增资扩产和增资扩股,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以引进落实规模以上的大项目为扶持对象,加强对大项目在人才、资金、政策、环境及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力度。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参与发展民生社会事业。对民营企业在投资备案、核准,融资服务,土地使用、税费等方面,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实行同等待遇。加快推进民营企业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再担保体系,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在国内中小板、创业板和境外上市融资,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通过股权融资、项目融资、风险投资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组织实施“省现代产业500强计划”和“市现代产业百强计划”,培育一批“标杆企业”、“骨干企业”和“上市企业”。深入开展“百人服务团”活动,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困难问题,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
(三)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有序推进非政府组织体系建设,在完善潮阳区纺织服装商会、音像商会、民营企业商会和谷饶镇纺织服装商会的同时,围绕建立现代产业体系,重点培育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等行业协会、商会。推进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改革,以加强基层组织和社区建设为重点,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推进平安和谐社区建设,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创新治安管理、城建管理、市场管理、行业管理等有机结合的新模式,增强基层自治功能。建立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切实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建立健全劳动合同制度和相关协调机制,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营造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尽快完善和建立征用土地的补偿机制、社会医疗和养老的保障机制、失业人员的培训再就业机制、分配收入调节机制等,积极预防和处置人民内部矛盾引发的群体性事件,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和改革事项,实行听证制度和公示制度,促进民主行政、透明行政。
(四)加快推进自主创新建设
推进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构建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依托,金融机构为融资平台,政府宏观协调和政策倾斜为导向的区域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重点企业建立技术研发机构和成果转化基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推进一批支柱行业、重点企业创建行业(企业)工程技术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发展壮大国家级、省级、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群体。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设立、引进创业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基金,建立中小科技企业融资担保机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进先进技术设备改造传统优势产业。发挥“省级技术创新专业镇”、“省级城镇化技术集成应用试点镇”、“省级健康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作用,做强做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力度,促进知识产权产业化。深入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提高科普服务能力,优化科普工作的社会环境,促进全区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加强人才支撑体系建设。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人才培育、引进、选拔、流动机制。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及领导干部、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建设党政、企业经营、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积极实施党政人才培养工程、企业家培养工程、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工程、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程、南粤青年人才培养工程等六大工程,加快建设精干、高效、廉洁的国家公务员队伍,开发数量众多、专业结构合理、掌握现代化科技、创新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造就懂经营、善管理、复合型的企业家队伍,推进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和富有务实创新能力的农村实用人才。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设立中高级人才创业基金,帮助企业引进中高级人才。改革创新人才的收入分配体制,鼓励个人科研成果、专利、专有技术资本化、股权化,吸引各类人才和大中专毕业生到我区创业就业,形成人才集聚地。
(五)健全民主法制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构建和谐潮阳,推动科学发展。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提高党政机关及领导干部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依法办事的能力;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进一步加强行政执法工作,做到严格执法、文明执法、公正执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建立健全行政权力的制约机制和责任约束机制,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评议考核制度。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保证各级行政管理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职权、履行职责。建立科学民主的行政决策机制,规范完善行政决策规则与程序,建立健全决策跟踪反馈和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推动重大决策公示、听证制度实施,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和公众参与度,实现决策、执行、监督三种权力之间的协调运作。
十、健全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规划实施是规划编制的最终目的,建立有效的规划工作保障机制,是规划实施的重要环节。要实现今后5年及更长一段时期潮阳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必须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完善规划实施机制,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一)增强规划实施的组织保障
“十二五”规划纲要是全区未来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制定专项规划、镇(街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是各镇(街道)和各部门今后5年的行动纲领。努力实现“十二五”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是各镇(街道)、各部门的重要职责。要切实提高对“十二五”规划重要性的认识,加强领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精心组织,制定方案,明确分工,完善机制,落实责任,有效保障规划的顺利实施。各镇(街道)、各部门要围绕规划纲要,认真编制镇(街道)和行业发展规划,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推动规划落实。要按照规划纲要确定的功能定位和发展重点,抓紧推进相关项目的组织实施。要从解决当前最紧迫、最突出、最重大的问题入手,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效措施,为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在规划纲要的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区政府报告。
(二)增强规划实施的政策保障
区委、区政府要制定和出台《潮阳区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协调的意见》,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性和导向性,明确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各类规划中的主导地位,强化各类规划与总体规划纲要的衔接,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方向一致,在空间配置上相互协调,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以总体规划引领城镇建设、产业发展、集聚优质资源、改善人居环境、强化竞争优势,充分体现潮阳现代科学发展理念。各镇(街道)、各部门要根据规划纲要的目标和任务,编制实施好专项规划,明确专项领域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安排,制定和落实好相应的产业、资金、土地等方面的配套措施,有效引导资源配置方向,优化资源配置结构,整合资源配置格局,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确保市场配置资源主体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导向和带动作用,确保规划纲要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现。
(三)增强规划实施的机制保障
区发展和改革局要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本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做好各项工作和政策措施落实的督促检查工作,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情况的中期评估,建立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预警、跟踪、分析和评估制度,针对规划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加强规划纲要与年度计划目标考核体系的紧密衔接,对于规划纲要中确定的应予考核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建设项目,有关部门要进行分解落实,跟踪检查,将其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形成规划纲要逐年落实、动态实施的机制。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更好地发挥人大、政协的监督作用,适时开展对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鼓励社会积极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
 

 

 

 

 

::  群众路线网导航  ::

 

 
重点关注 上级精神 时评
活动简报 本区动态 基层亮点
重要论述 重要文件 学习资料
公仆心得 专家说法 各方反响
::  热门信息排名  ::
   
[直播访谈预告]7月22日上午10时 
朱小丹会见美国安利公司总裁狄 
潮阳区举办新《安全生产法》辅 
2014年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 
2013年区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 
2012年汕头市潮阳区三届二次会 
潮阳区长林定亮在征兵工作会议 
省、市人大领导调研考察贵屿循 
汕头市潮阳区实施 不动产统一登 
潮阳区组团赴深、惠开展乡贤反 
::  办事指南  ::
   
潮阳区公交线路表 
社保查询 
厦深高铁 
航班时刻 
天气气象 
广东流动图书馆潮阳分馆概况 
汕头市潮阳区图书馆 
潮阳区计划生育服务机构情况 
计划生育有关证件办理程序 
   

返回顶部↑

版权所有:潮阳区人民政府 地址:汕头市潮阳区中华路政府大院内    主办:汕头市潮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投诉电话:83822029
管理维护:潮阳区政府信息中心   电话:0754-83822526  邮箱: 122732521@qq.com    邮编:515100  
技术支持:汕头蓝讯 粤ICP备12033795号
请用分辨率1028X768标准浏览本网站